文史故事|梁溪接官亭与接官亭弄往事
发布时间:2025-06-30 10:00 来源:区档案史志馆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接官亭,顾名思义就是专门迎接来往官员的固定地点。我国作为礼仪之邦,迎来送往彰显了好客秉性,古代各地一般都设有接官亭。
无锡是江南的文化重镇和水旱枢纽,曾是封建官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地域环节。从春秋的吴国国都到西汉的建县,从民国初年的锡金军政府到江苏省境内的首批设市,无锡可谓是官员云集、往来频繁的所在。于是,在运河要津之处,以相应规格建筑组织接官活动,接官亭便应运而生,成为官员们抵达的明确目的地。
无锡的接官亭历史悠久,据明万历《无锡县志》记载,明朝以前,无锡便已有多个接官亭。北门接官亭在北塘北码头;南门接官亭在南塘大公桥堍南码头,与北门的遥遥相对;西门接官亭在西门外西馆驿。北门接官亭约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 年),迄今至少已有 500 余年历史。明万历二年(1574年),无锡北乡双河尖人孙继皋中新科状元。这年,恰逢春潮,水势猛涨,直至学宫前。为纪念此事,在接官亭新建一处馆舍“迎潮馆”。后来,在迎潮馆对面又竖起了“状元及第坊”。清咸丰初年,孙继皋后裔见原迎潮馆破旧陋小,在状元坊东向另建一幢五楹楼馆,亦题额“迎潮馆”,以供过境官员“憩节”之用。
从地理位置看,北门接官亭地处古运河无锡境内交通要津,车马舟船,南来北往。邑内城区,河道纵横,官员可乘小型官船直达县衙,陆路则坐轿子从北塘过莲蓉桥入城。北门接官亭所在地,气场流通顺畅,利于汇聚人气和财气,被视为风水宝地。其左前方是“清波绕门、烟深树密、山堂扑野、奇石林立”的蓉湖庄,右前方是“两水回环抱一洲,不通车马只通舟”的黄埠墩,无锡明代状元孙继皋为光宗耀祖所建的状元坊就近在咫尺,这里也是明、清时期的繁华米市所在地,可谓人杰地灵。
清乾隆皇帝一生多次巡游江南,也曾在无锡落脚。途经的地方官员为了迎合皇帝,大肆铺张组织接驾。当时,无锡金匮两县的官员为给乾隆皇帝接驾,从江尖口至皋桥止,专门修建一条七里长堤,还把接官亭改名为“接驾亭”,以表忠心。嘉庆年间,又恢复为“接官亭”。现代无锡籍画家蔡光甫绘有《无锡古运河接官亭图轴》,生动展现了乾嘉年间无锡、金匮两县知县和漕运使三员地方官在北塘接官亭迎接江苏省按察使的仪式盛景。画中,运河沿岸的明朝孙氏宗祠、孙继皋忠孝状元坊、蔡氏孝友坊、三里桥畔的蓉湖楼皆一一呈现。
《无锡古运河接官亭图轴》中的接官亭
同治乃至抗战前,北塘豪门深宅相连,巨商大贾云集,米市、山货行、绸布庄、钱庄遍布,商铺鳞次栉比,满街金字招牌,为旧时无锡商业和金融中心,亦是江南粮食集散地,一片富庶繁华之景。
接官亭也历经沧桑,先后遭受两次大火劫难。第一次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和清军在小三里桥一带展开激战,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兵乱所至,这一带街市屡遭焚毁,接官亭也未能幸免,受到严重损坏。第二次是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大战,日寇大举侵华,年末,日军进逼南京,无锡北门塘遭到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接官亭与临近的许多商铺一同化为灰烬。民国 27 年,逃难民众返城,清除接官亭瓦砾,建成两层裙板房。至此,接官亭仅成为一个地理名称,原有建筑、牌坊等荡然无存。
不过,接官亭也经历过重建。2004 年,为助力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无锡市平安殡仪公司总经理许伟达出资,在原三里桥接官亭原址上,新建了一座四角接官亭。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接官亭,得以重现世间,矗立在运河东岸。但后来因拓建新三里桥,2017 年,这座新建的接官亭又被拆除。
官员离船上岸后,先在接官亭内与迎接人员引见介绍、寒暄问候,随后进入相隔约200米的官厅休息,这便是接官亭弄。此弄部分民居曾毁于日军战火,现存建筑多为近代所建。老弄堂里的56号周崇堂,已有90年历史,高墙深院,尽显典型的江南民居特色。
20世纪40年代,接官亭弄一带米行林立,其他店铺相对较少。接官亭弄西面与北塘里街(朝南)拐角处,是老三珍熟食店分店,每日上午,香味氤氲,令人口齿生津,回味无穷。老三珍对面,是两家草帽店。草帽,乃是农民田间作业、米行脚班露天工作的劳保用品。草帽店后面,是一家理发店,梁上等距离挂着三块布帘,小学徒用绳子一拉,布帘随之移动,带来阵阵凉风。当时北塘几家时髦的理发店,霓虹闪烁,电扇习习,这种土风扇显然已过时。但新旧杂陈,正是那个时代的一道独特风景。
接官亭弄承接了吴桥与三里桥,是无锡米市及布码头的重要活动场所,见证了无锡商业的繁荣昌盛。同时,接官亭弄也承载着江南建筑的物化象征,如封建社会的官场礼仪等。它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巷弄,更是无锡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