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无锡市梁溪区人民政府  欢迎您!

今天是:

部门快讯

当前位置:资讯中心 >> 部门快讯

跨越百年的城市记忆 ——梁溪馆藏珍档揭开复旦大学无锡办学历史

发布时间:2025-08-06 09:18      来源:区档案史志馆      选择阅读字号:[ ]     

    

  “吴淞复旦诸教员来商移校事”,“订借用李鹤章祠、昭忠祠为吴淞复旦公学契”。梁溪区档案史志馆馆藏的珍贵档案《锡金军政分府文书档案》详实记录了复旦大学在梁溪短暂办学的珍贵历史。1905年,马相伯在上海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1911年秋,辛亥革命爆发,复旦公学被光复军司令部占用。为避免学生辍学,校长马相伯,教务长、无锡人胡敦复在无锡士绅的支持下,决定迁往无锡李鹤章祠、昭忠祠继续办学。

  岁月虽然过去,但历史的痕迹还在。8月4日,在市、区两级档案史志馆和复旦大学无锡校友会的共同努力下,“复旦公学办学点旧址”在惠山古镇李公祠正式挂牌。复旦大学无锡校友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创办于1905年的复旦大学,不久前过完了120岁生日。在这个特殊重要的年份,旧址挂牌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充分彰显梁溪区和复旦大学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特殊的缘分。

  锡金军政分府是辛亥革命时期无锡地区的过渡性政府。1911年9月16日,无锡地区革命人士响应武昌武装起义,光复无锡,成立锡金军政分府。1912年1月,无锡、金匮两县合并为无锡县,5月锡金军政分府奉命撤销。对于复旦学生的到来,锡金军政分府给予了免检行李等优惠待遇,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便利条件。1911年12月中旬,在校长马相伯、教务长胡敦复带领下,复旦师生到达无锡。《锡金军政分府文书档案》称,13日“复旦公学由申到锡”,总理差遣处间谍科负责检查火车站安全的人员,在《禀申簿》即《锡金军政分府总理差遣处间谍科禀申簿》)中多次报告复旦公学的情况:13日上午十点半钟的火车上“发下行李三十二件,询知系复旦学院书籍等物,查无照会,暂行扣留”;中午“至包扎房内询问复旦物件,据云尚扣男客房中”,并接到总理处命令,“尽可让其取领”。14日清晨,一列“由沪至宁车”进站,“下车人七十余人,行李只有五件,是复旦学堂来,故未查察”。17日下午,车站所到行李物品中,“内有复旦学院行李数件”。

  到达无锡后,复旦师生在昭忠祠、李鹤章祠恢复正常教学。昭忠祠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经清朝中央政府批准由直隶总督李鸿章主持修建,其建造目的旨在纪念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阵亡的淮军、湘军将士。李鹤章祠建于1881年,当时清政府命令为淮军将领李鹤章“在安徽、江苏、浙江立功地方”建祠。二祠相距约五、六百米,师生往来较为方便。

  旧时惠山风景秀丽,游人如织,虽然为师生课余游览名胜提供了便利,但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因而,马相伯等感到,惠山“地近花市,萧鼓画船,不宜建设学校”,而此时上海已趋于稳定,又联系好了新校址,遂于1912年1月中旬返回上海。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复旦大学。